散完步,把李梦然送回家后,余良回到了职工宿舍。
由于现在住宿的只有他自己,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安静,留给了他更多思考问题的空间。
坐在桌子前,余良拿起一支笔,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着,他要把今后自己的学习时间、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好好谋划一下了。
待正月十五春节文艺演出结束之后,他就要回单位上班了。从此以后,他就不是以前那种井上、井下、食堂的“三点一线”生活了,而是煤矿、医馆、娱乐场所这新的“三点一线”生活了。
这其中,他还必须要预留出一部分自学时间。因为今年五月份,他就要参加自己的第一次全国自学考试了。另外,张叔、“刘半仙”、周德馨等人给他的那些书,他也要好好读一读。
同样是一天24小时,以前是时间多多,今后却是忙得不可开交。如果不做好时间管理,就犹如上紧了的发条,虽然忙忙碌碌,却不知如何从中挣脱。
余良写画了半天,也没有一个好的头绪。毕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东西,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也属于正常。
余良摇了摇头,感觉脑子很乱,索性躺到床上,想休息一下再说。
他的头刚挨住枕头,就见枕边放着几本书,其中的一本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张叔送给他的那本《管理学》。
余良拿起那本书,仔细翻看了起来。翻着翻着,他终于从里边找到了答案。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的过程。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有计划地使用时间。不会计划时间的人,等于计划失败。
二是目标明确。目标要具体、具有可实现性。
三是将要做的事情根据优先程度分先后顺序。80%的事情只需要20%的努力。而20%的事情是值得做的,应当享有优先权。因此要善于区分这20%的有价值的事情,然后根据价值大小,分配时间。
四是将一天从早到晚要做的事情进行罗列。
五是要具有灵活性。一般来说,只将时间的50%计划好,其余的50%应当属于灵活时间,用来应对各种打扰和无法预期的事情。
六是遵循你的生物钟。你办事效率最佳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将优先办的事情放在最佳时间里。
七是做好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好更重要。做好的事情,是有效果;把事情做好仅仅是有效率。首先考虑效果,然后才考虑效率。
八是区分紧急事务与重要事务。紧急事往往是短期性的,重要事往往是长期性的。给所有罗列出来的事情定一个完成期限。
九是对所有没有意义的事情采用有意忽略的技巧。将罗列的事情中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删除掉。
十是不要想成为完美主义者。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追求办事效果。
十一是巧妙地拖延。如果一件事情,你不想做,可以将这件事情细分为很小的部分,只做其中一个小的部分就可以了,或者对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最多花费15分钟时间去做。
十二是学会说‘不’。一旦确定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对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就应当说‘不’。
十三是奖赏自己。即使一个小小的成功,也应该庆祝一下。可以事先给自己许下一个奖赏诺言,事情成功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
余良越看越高兴,越看越觉得很有道理,自己苦思冥想都想不出来的东西,谁知简简单单就从书上解决了,看来书真是个好东西啊。
余良从床上一跃而起,拿出笔记本,趴在桌子上,把刚刚找到的答案赶紧抄在笔记本上。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因为即使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好,也无法保证能够长期记住所有重要的信息。通过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帮助巩固记忆,减少遗忘的可能性。此外,记录信息还有助于整理思路,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笔记抄完,余良的思路也就有了。
余良重新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写画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张新的《“三点一线”时间管理规划图》就制作了出来。
余良左看右看,甚是满意。有了这张规划图,自己就能高效平衡工作和生活,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不是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四处乱转了。
想到这里,他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余良站起身来,伸了一下懒腰,这才感觉自己是真的有些累了。
刚才他只是由于兴奋点撑着,没有感觉出来而已。现在兴奋点一过,马上就感觉出来了。
余良第二次躺到床上,一阵倦意袭来,他很快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