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宗!
王维的人生走到了终点,让一路陪伴见证的听众们,感到有些恍惚。
顾知书讲述王维人生的节目,和往期的所有节目,都有根本性的不同。
无论是苏轼也好,王守仁也罢,还有王安石、苏洵等等,故事的主角,都是那个叫苏轼、叫王守仁、叫王安石的人!
而王维这篇故事的主角,却好像是叫——
王维……的诗!
是的,网上的讨论声很大,总感觉在这次的故事里,王维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感被无限降低,而他所写诗文的地位,被大大拔高。
比起苏轼的乐观、王守仁的坚毅、王安石的执着、苏洵的勤奋,王维此人,给听众似乎并没有留下太具备个人特色的印象。
除了诗才画技外,王维好像和一个普通人也没有太大区别。
他也会对高官权贵者阿谀奉承,他在面临战乱灾祸时,似乎也显得无能为力,他一生除了写下诗文无数外,好像也不曾留下什么显赫的个人事迹。
不像苏轼有东坡雪堂,不像王守仁有不败战功,不像王安石有惊天变法。
封侯拜相没有,东坡肉没有,心学没有,变法没有,甚至连认墨为糖这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典故都没有。
他的人生平淡如水,仿佛除了诗文之外,波澜不惊。
而且了解王维也是有门槛的。
今夜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有很多人在网上表达了疑惑。
听不懂!
尽管王维的诗文很美,句句如鬼斧神工,看不出太多雕琢的痕迹。
但对大多数听众而言,通过耳朵去感悟诗文的魅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有顾知书讲解的前提下,想要彻底明悟一句诗文的含义,也是一件不算容易的任务。
具体参考读书时期坐在课堂上听语文老师讲课的回忆,就大概能够理解这份不易从何而来。
若非还是有比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一眼“牛逼”的诗文穿插其中,可以说,等顾知书将整期《故事人生》讲完,真正敢拍着胸脯说“我听懂了”的人,估计寥寥无几。
王维的诗,和王维的人一样,都不是那种让人一眼惊艳的存在。
就像一坛酒,一壶茶,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
越久越醇香!
当然,关于王维的一生,已经讲完,但顾知书主持的《故事人生》,还没有结束。
“我看到了大家在官博评论区里的留言,我知道,很多人都对今晚的节目内容,似懂非懂,听了又好像没听一样。
我还看到有一部分的听众朋友留言,说王维的诗记不住,进而连王维这个人也记不住。
我更是看见有人评论说,王维这个人——太无趣了!
我想,你们都是对的,王维的一生,都和他的诗文密不可分,而想要读懂王维的诗,并非一期节目,一个晚上的功夫就可以完成。
但是,诸位不妨想想,为什么我们总想着要在一个晚上里,就彻底读懂一个人的一生呢?”
我们的人生呐,是不是也太着急了一点呢?
相信从小到大,不少人都和我一样,是在急迫之中度过的。
老师和家长们总是教导我们,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宝贵时光。
我还看见有人做过一个集锦,在集锦里列举了那些总让人感到‘焦虑’的说辞。
幼儿园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一年级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二年级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阶段……初一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阶段、初二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阶段……高一、高三、大一、大三……
是的,仿佛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步骤里,都有人在耳边不断提醒你,该要起床了,该努力了,该要去奋发图强了!
你再不跑起来就晚了,就要被别人拉开距离了!
诸如此类。
可是,请诸位仔细想想,有尽头吗?
人生当然有尽头,死亡就是终点站,我们活着这一生啊,都好像是在铺设一条通往死亡终点站的轨道。
荒谬的是,好像铺满了这条轨道,死亡就临近了一些,若轨道的终点,是追逐死亡的临近,这条不断被我们亲手铺设的轨道,又有什么意义呢?
让死亡快点到来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种特别的需求。
我们总是太赶、太急,好像总是一停下来,人生就过期了变质了一样。
小时候说长大了就好,长大后说退休了就好,退休之后,又盼着能够儿孙满堂,想着要准备好颐养天年。
我想通过今天的这期《故事人生》,告诉大家,当你感觉到累,感到困惑,甚至感到人生迷茫的时候,不妨读读王维的诗。
比如此时此刻,忙碌完了一年,正在返乡途中的你,或许可以静下心来,细品这首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