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算计和给自己心爱的公主铺路,还没有做到,他就突发情况暴毙了。
十四爷虽然被流放了,但是他也秘密的回京了这一次的夺位。
太后自然是会为自己的小儿子打掩护,她心疼自己的小儿子受了多年的苦楚。
在皇帝驾崩后的第二天,朝堂上便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大臣们各持己见,有人主张按照先帝的遗诏拥立公主继位,有人则认为十四爷才是合适的人选。
“各位大人,请安静!”太后静静地坐在珠帘后面,听着大臣们的争论。
她心中早已有了决断,一定要让自己的小儿子登上皇位。
她示意身旁的太监传话,让大臣们安静下来。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望向珠帘后坐着的太后。
太后面无表情地说道:“先帝生前确实有立太子之意,但如今局势有变,公主年幼,难以担当大任。本宫认为,十四爷深谋远虑、智勇双全,更适合继承大统。”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
一些支持太子的大臣纷纷站出来反对,认为太后此举违背了先帝的旨意。
但也有不少大臣附和太后的意见,认为十四爷更具治国之才。
双方争执不下,气氛愈发紧张。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走进朝堂,向太后禀报说发现了一份先帝留下的密旨。
太后闻言,脸色一变,立刻命人将密旨呈上来。
当太监打开密旨时,众人皆惊。
原来,先帝在临终前曾留下一封密信,指定由十四爷继承皇位。
这个意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局面。
太后喜出望外,立刻宣布按照先帝的旨意,拥立十四爷为新皇。
而这封信则是贤妃用着秘法偷偷仿造出来的。
不然的话,先帝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亲弟弟登上皇位?
那些原本支持公主的大臣们见状,也只好沉默不语。
毕竟,先帝的遗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无法再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
于是,十四爷顺利登基,成为新一任皇帝。
新皇即位后,立即对朝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重用贤能之士,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国家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而太后,则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新皇,为他出谋划策,母子俩共同努力,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太后缓缓开口道:“先帝骤然离世,留下的空缺需尽快填补。依哀家之见,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而非仓促决定继承人。不妨先由众卿推举几位候选人,再行商议。”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明白太后的意图。
但他们也知道,此时反对太后的意见并无益处,于是纷纷表示赞同。
接下来的几天,朝堂上展开了一场暗中的较量,各方势力都在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争取更多的支持。
在这场较量中,有三位候选人脱颖而出,分别是十七爷、十四爷和三皇子。
十七爷年长稳重,颇具治国之才;
十四爷聪明机智,善于权谋;
先帝的三皇子则以仁爱着称,深受百姓爱戴。
太后对这三位候选人都有所了解,但她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哪一位。
她深知,过早地表明立场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争斗,甚至影响到朝局的稳定。
因此,她选择了保持中立,观察局势的发展。
与此同时,三位皇阿哥也在积极行动。
大皇子频繁出入宫廷,与大臣们交流,展示自己的才能;
十七皇子则利用自己的人脉,拉拢各方势力;
十四皇子则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赢得了民众的拥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上的气氛越发紧张。
各方势力都在等待太后的最终决定,而太后却依然保持沉默。
终于,在一次重要的朝会上,太后宣布了她的决定:“哀家认为,三位候选人各有所长。但是十四爷民间希望这一套哀家觉得他才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继承人。”
这个决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大家都心知肚明,皇太后娘娘还是偏心自己的儿子。
但是呢14爷也是不错的,大家就认同14爷。
公主确实不愿意了,各种闹腾,就连甄嬛也不甘心。
公主想让自己的额娘也就是甄嬛想办法保住自己的皇太女的地位。
这时候甄嬛也没有多少的人脉,毕竟她的家世虽然是官宦家的女儿,也不是家境显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