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类型
宿主细胞感染病毒发生的变化有杀细胞和非杀细胞两种。
1杀细胞:细胞病变、细胞裂解、细胞死亡。
2生产性:细胞存活、允许病毒繁殖、释放。
3非生产性:细胞存活、阻断病毒复制。
4转化:病毒基因与细胞基因整合可致肿瘤、细胞形态变化。
2.病毒引致的杀细胞变化
(1)细胞病变(cpE):
1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过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杀细胞性病毒感染所致的细胞损伤)。
2cpE 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是病毒学检测及研究常规手段之一。
3病毒产生 cpE 的能力与其对动物的致病力正相关
(2)研究 cpE 的作用:
1判定病毒的毒力(tcId50)
2检测、鉴定病毒
(3)cpE 的类型
cpE 的表现:细胞圆缩、肿大、形成合胞体或空泡等。
cpE 包括:
1涉及细胞膜的 cpE(细胞膜融合)。
2涉及细胞骨架的 cpE。
3病毒引致的细胞凋亡与坏死。
(4)几个概念:
1合胞体:
有些病毒能使感染的细胞膜发生改变,而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细胞融合的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合胞体。
2细胞凋亡:
即程序性死亡,是细胞阻止病毒感染所采取的一种自杀行为。属单个细胞死亡,而不是大量细胞死亡。
3.空斑的形成:
(1)操作方法
(2)概念:
1空斑。
是细胞病变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叫噬斑或蚀斑。
2病毒克隆:
一个空斑可能由一个以上病毒颗粒感染所致,因此将获得的单个空斑制成悬液,梯度稀释后再作空斑,最终可得只含一个病毒颗粒及其子代的空斑,这就是病毒克隆。
3空斑形成单位(pFU):
指病毒的定量单位,可滴定血清效价、测定干扰素活性。
(3)用途:
1纯化病毒
2对病毒进行计量和动态研究
(病毒目前只用蚀斑实验进行纯化)
4.病毒包涵体
1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可通过固定染色而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测。
2包涵体是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特征性的形态变化。因病毒的种类而异,可用于诊断
包涵体:有无+形态 加以区别
(1)包涵体位置(核内、胞浆)
(2)包涵体数量(单个、多个)
(3)包涵体大小(较大、较小)
(4)包涵体形态(圆形、无规律形态)
(5)包涵体染色性:
嗜酸(伊红染成粉红色)
嗜碱(苏木精染成蓝色)
5.病毒引致的非杀细胞变化
1非杀细胞病毒的感染通常引致持续感染,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并无大碍,但同时还产生并释放子代病毒颗粒。
2持续感染的细胞大多能继续生长并分裂。这种情况见于某些 RNA 病毒的感染,如瘟病毒、砂粒病毒、逆转录病毒,特别是某些副黏病毒。
3除少数例外,大多持续感染的细胞发生慢性渐进性变化,最终死亡。
4由于机体迅速的新陈代谢,持续感染往往并不影响器官的功能,但像神经元这样的细胞例外,不能迅速替补修复,一旦因持续感染受损,就将影响正常功能。
6.细胞抗病毒的 RNA 干扰
1RNA 干扰是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 RNA 诱发的、同源mRNA 高效特异性降解现象。其为是基因转录后沉默的一种方式。
2近几年来 RNAi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1 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并名列 2002 年十大科学进展之首。
3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发现 RNA干扰机制荣获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干扰素:
1病毒感染的细胞能抵抗相同或不同病毒的再次感染,称之为病毒的干扰。
2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