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次的本义,是指临时驻扎和住宿。
我们在旅行途中找到了下榻的酒店,手中拥有丰厚的财物,身边还有忠心的童仆随侍,这样的旅行生活相当惬意,值得坚持下去。
贞,不是简单的坚持,而是持守正道。我们要有操守,要走正道,不能走歪门邪道,这样的坚持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广宁失陷之后,后金兵临山海关而退却,这使孙承宗意识到打造山海关防务和关宁锦防线的重要性。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他年过四十才通过会试,并在殿试中高中榜眼。明熹宗登基之后,孙承宗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成为帝王师。在众多老师中,明熹宗最喜欢听长胡子的孙承宗讲课。
公元1622年,王化贞兵败广宁之后,孙承宗官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请督师山海关。孙承宗来到山海外后,用良将,定兵制,修营房,造火器。他烧砖修筑宁远城(今辽宁葫芦岛兴城市),恢复锦州、广宁右屯卫防务,将防线从山海关延伸至宁远、锦州、大凌河,构筑出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
然而,就在他督师北境防御时,还不得不遭到来自朝廷的重重掣肘。他被卷入东林党与阉党的党争漩涡,所幸明熹宗对他信任如故,宣旨叮嘱孙承宗要“振起精神,督率将吏,矢图恢复,以慰朕怀。”
然而,不久后爆发的柳州之役让阉党找到了机会。
公元1625年,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传言,派兵袭击耀州(今辽宁营口岳州村),试图擒获后金四贝勒皇太极。由于指挥不力,形迹外泄,导致柳河之役溃败,死伤四百余人,两员大将战死。
这本是一场小规模战役,胜负无关大局,然而问题在于,马世龙是由孙承宗推荐镇守山海关的。
阉党趁机发难,一众言官纷纷弹劾马世龙及孙承宗,声称十万边军全军覆没。马世龙被弹劾离职,孙承宗无奈上疏请求致仕。明熹宗特赐他以特进、光禄大夫致仕,又特批他的一个儿子出任中书舍人。
努尔哈赤获知孙承宗离职后,率后金军西渡辽河,大举来犯。
他不知道,此时的关宁锦防线城高墙固,军备物资充足,而且还有一个主守而后战、善于出奇制胜的军事天才袁崇焕坐镇。
袁崇焕(1584年—1630年)是广州府东莞县(今广东东莞市)人。祖辈世代务农,父辈则开店经商做起了木材生意,而袁崇焕却自小喜好军事。
公元1622年,袁崇焕以福建邵武知县之职,单骑到山海关考察前线情况。他单骑赴关、以身许国的名声由此传播开来。不久广宁失守,袁崇焕受兵部召试,他提出却敌方略后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于是他通过召试,升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袁崇焕来到边塞后,辅佐孙承宗在山海关到大凌河之间修建无数城堡,又在城堡上配备红夷大炮等重火器,凭坚城而架设大炮,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关宁锦防线。
孙承宗被迫辞职后,阉党高第取代他上任。这人胆小无能,刚上任就要撤除锦州、右屯等地的防御器械,将守军全部撤进关里。他甚至还打算放弃宁远和前屯两座城堡,袁崇焕坚决反对。他说我是宁远道,我的职责是死守宁远,决不后退一步!
就这样,锦州、右屯、大小凌河等城堡的守军和器械尽数撤退,只有宁远孤城突出,独挡后金大军。而高第和山海关总兵杨麒拥兵山海关,不予救援。
当时的军力对比是,后金军号称二十万,而宁远守军不足两万。
袁崇焕夷然不惧,他此刻坐拥坚城,库中有充足的钱粮,身旁有忠诚的精兵,正适合坚守为正,出战用奇,以战略防御为主,伺机反攻。
其实,所谓的坚城,不过只是一座小城。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百公里左右,全城呈正方形,共设四门。全城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深一丈,宽不过二丈。
这样的小城,无论如何不能与沈阳、辽阳等关外重镇相提并论,与山海关相比差距更加不可以道里计。
袁崇焕最大的倚仗,除了众志成城的守军之外,就是十一门西洋红衣大炮。
宁远城城墙四角各修建了一个突出的方形敌台,三面伸出城外,一面和城池相连,红衣大炮便放置在敌台的炮车之上。火炮手视战局调转炮口,火力可覆盖城墙外270度的范围,而相邻敌台之间的大炮相对射击时,便弥补了彼此的火炮死角。
袁崇焕还充分利用了天时优势,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略。
其时正值正月,东北地区天寒地冻,即使久居塞外的女真人也难抵严寒,只希望能速战速决。袁崇焕动员城外民众悉数入城居住,把城外的房屋、草料一把火全部烧光,让后金军无处可住,只能架起单薄的帐篷,露居冰寒刺骨的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