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平王迁都洛邑时,秦国先祖才因护送之功被敕封为侯,这才正式开始了秦国的历史,所以说,在七雄之中,秦国是立国最晚的那个国家。
建国最迟、偏居西方又相对贫瘠的秦国,账面上看确实有些实力偏弱,感觉很不起眼,当时也没有人能够相信一统天下的居然是他们。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条件,也给了秦国几个其他六雄所不具备的变法基础或者说优质条件。
其一,秦国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或者说守旧势力远不如六国强大。
虽然说秦国也有守旧势力,比如商鞅变法时遇到的甘龙等人,就是典型的既得利益集团代表,但是,秦国的贫瘠使得他们的守旧势力本身就不是很强大,再加上商鞅以军功授爵的变法方式,使得秦国的新生势力要远远大于守旧势力,这些新生势力在商鞅变法中尝到甜头后,势必就会毫不打折扣的将变法举措延续下去。
而六国呢?
他们立国的时间要远远早于秦国,最远可追溯至西周武王分封诸侯之时,这样漫长的历史,使得他们国内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像齐国的田氏(后来田氏齐国代替了原来的吕氏齐国),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后来他们三分晋国,形成韩赵魏三国),都是不折不扣的守旧势力代表,他们即便是采取了一些什么改革措施,但在如此庞大的旧势力压迫下,想要取得进一步成就,几乎没有太多可能。
有一种可能,即便是商鞅去了其他国家,肯定也早就被守旧势力提前迫害致死,改革变法什么的就不用想了。
其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时间相对较晚,这使得他们又具备了一个天然优势。
任何学说的发展、精进、壮大并成熟,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也就是说,商鞅变法虽然相对较晚,但他可以毫无障碍地继承前人改革变法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教训,所以秦国变法能够彻底很多,所采取的措施、可以吸收的成果,都要远远优于六国。
而早就开始了变法的六国,他们的变法措施要么失于偏颇,要么仅止于某一项或者几项相对独立的措施,典型的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他主要就是增强军事实力,但对民政、政治等方面,就显得乏善可陈;还有齐威王任用邹忌变法,主要也只是整顿吏治一个手段,其他方面则没有太多兼顾。
六国的宗法制是模仿西周的制度,这个制度就导致了六国国内阶级分明,因为没有一定的皇室血脉是根本接触不了核心的东西,六国内部那些贵族分配的权利都是按血缘关系去分发的,六国的根本就是建立在世袭制度上面,不过战国时期的到来,这一套制度很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了,继续用这种制度,只会让国家的兵力越来越衰弱,秦国的统治者当时就想建立一套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实战国时期的所有国家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去改进的,只不过秦国就比较顺利。
商鞅变法能取得成功和秦国的人民脱离不了关系,商鞅当时是主张打压秦国内的旧贵族,他鼓励秦国的人民踊跃参军获得军功成为新贵族,秦国那时候刚刚建立,国内综合实力并不强,很多时候秦国都是被其他六国打压,秦国的人民都是非常团结的,他们一致对外的思想比较强烈,商鞅很好地发现了这个点,然后他就利用全国人民的思想来进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秦孝公对他非常信任,他在国内做任何事情都是畅通无阻,所以商鞅的变法过程也是非常顺利。
商鞅鼓励秦国人民去参军,他定下了那些杀敌越多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规定,如果在战场上立下军功还可以加官进爵,这个条件无疑是很能吸引那些平民出身的人,而且获得这些军功的人也不会去争夺王位,这样也能让统治者放心,这个制度对王权的威胁是非常小的。
其他六国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其他六国已经被贵族深深扎根,如果实行这种制度,只会让贵族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这样王权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其他六国的统治者是不喜欢这种改革方法的。
秦国当时所处的地势相当适合农业生产,农业发达了就会给秦国带来更好的经济,而这些经济也能支撑秦国进行改革,当时商鞅是非常清楚农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所以他在变法,初期就向全国人民提出发展农业的意向,商鞅提出了给国家提供农作物也会有奖励的优厚待遇,这样秦国的农民会更加卖力生产农产品,当时秦国的人口比较少耕地非常多,所以短时间内秦国的经济条件是要比其他六国好很多。
其他六国的人口是比较多的,他们国家内部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分发给农民,所以其他六国要想效仿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难的,这些条件他们也无法完全复制,所以说商鞅变法能给秦国带来这么好的效果,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但把时间再拉长,秦国的改革就真的成功了吗?如果秦国不改革,它能存在多久?”
“那不是因为秦始皇死得太快?”
“当然有这个原因,不过就算他能活七八十岁,秦朝也终究要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