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各地进京赶考的士子聚集在凌烟阁前,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声浪盈天。
今日是贾琰正式以金陵乡试解元和春闱应试举人的身份公开抛头露面,过去的少年实在是低调且韬光养晦得过了头——实际也有些不通世故。
不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实话讲,绝大多数人都为贾琰临场应题的一诗一联所倾倒。
因为质量和文采摆在这里。
但也不乏有人心生嫉妒。
甚至还有人心怀叵测,想要趁机踩着贾琰扬名。
毕竟文人相轻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态。
譬如福建乡试解元马平,江西乡试第四名薛利。
马平年方二一,师从福建大儒黄颍南,素来自视甚高,将明年春闱的魁首视为囊中之物。
眼望着被人群团团围住的少年贾琰面带微笑,举手投足间温文尔雅应对自如,自今日之后,神童贾琰之名将载入凌烟阁史册,马平眸中情不自禁泛起汹涌的火光。
他恨不能以身相代,这是他梦寐以求的荣耀。
马平突然高声大叫道:“诸位,我辈读书人十年寒窗为的是金榜题名,报效家国天下。
故,诗词不过小道,经义至理方为光明大道,不可舍本逐末。
贾解元花样文章作的不错,但不知经义研习几何?《四书》《五经》可有心得?”
人群闻言渐渐沉默下来,分开路径,任由马平迈着四方步走进场中。
贾琰扫马平一眼。
二十来岁的青年,眉清目秀,只双眸有些细狭,开阖间隐隐透着一抹阴鸷。
马平傲然拱手道:“在下福建乡试解元马平,字恒之。”
贾琰心中暗笑,知道砸场子的人来了。
他微笑还礼道:“不知马仁兄有何指教?”
马平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请贾解元教吾,何谓明明德?”
贾琰嘴角轻挑。
这厮打着讨论经义的旗号跳出来,无非说明其在此有专攻,试图以其之长攻己之短。
实话讲,贾琰对儒家典籍几无涉猎,要让他答还真答不出来。
但……前身少年文华天成,可是经学方面当之无愧的专家。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之类典籍背得滚瓜烂熟,且举一反三,堪称学贯古今。
这不但是天生的本事,还似与其母李氏的教导有关。
马平的目光紧盯着贾琰,极具挑衅。
他见贾琰沉吟不语,正想开口驳斥几句尔后顺势装x一番,突听贾琰笑道:“明明德,简言之,就是要慧明其德、智明其德,内明其德、外明其德。此为读书人的至高境界。”
围观人群中传来稀稀拉拉的喝彩声,马平咬了咬牙,又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请教何谓中庸?”
贾琰面上浮着温和的笑意:“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
说罢,贾琰不给马平反应的时间,立时展开反击:“我也有一问,请教马仁兄。
“大学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请问,何谓格物致知?”
马平面色一呆,人群中不少士子也开始若有所思。
格物致知四个字,实际对于儒家来说,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命题。
在场众人包括马平在内,都是饱学之士,经文自读得熟透,理也懂得一些,但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总结归纳出精辟的见解,却并非谁都可为。
马平站在那面色越来越难看,他反复掂对,都拿不出合适答案,就僵住。
薛利见状,在人群中跳脚高声为马平解围:“此为经学大义,历代先贤尚无定论,我等士子岂敢妄言?”
贾琰清澈深邃的目光投向人群中,声音略带讥讽:“大学一籍,宏大精深。但其要旨,便在于格物致知四字。
若对此都不曾有半点心得,缘何敢号称通晓经义,又如何去入朝为官,治国平天下?”
所有在场士子复杂的目光落在站在场中几乎要择条地缝跳下去的马平身上,马平恼羞成怒道:“那在下倒是要请教贾解元,你意如何?说来听听!”
贾琰面上似笑非笑,淡然道:“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
“而以某之浅见,所谓格物致知,概括起来不过12个字……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短短12个字,道尽朱熹一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