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认为麓川险远,且思任法攻下勃固、阿瓦、景迈之后,实力大增,与东吁的吞秃鲁联合起来,拥兵不下于四十万,若发兵攻之,非三十万人不可。
既然之前胶县公薛禄已入楚雄府、浚县公陈懋已入元江府镇守,那么朝廷应该继续从两湖、云贵等地调兵,让沐昂、薛禄、陈懋各统兵十万,分兵三道进攻湾甸、芒布、腾冲,刻期南进,会师木邦,一战而灭思任法。
大都督府英县公张辅、成县公朱能等勋臣武将认为分兵势力孤弱,若思任法扼险而守,只会增加明军取胜的难度,此非万全之计,最好能选择一位大臣前往云南坐镇,专门负责征伐思任法之事。
刑部侍郎何文渊却反对出兵,他认为麓川在南陲之地,进攻劳师并无所获,内阁学士杨溥亦赞同此说。
以张辅为首的勋臣武将立即反驳。
他们认为思任法世职二十余年,屡次抵抗王师,这次还不出兵将其剿灭,长此以往,恐怕木邦、车里、八百、缅甸等土司亦会轻慢朝廷。
更何况眼下木邦、缅甸等土司已被思任法攻破霸占,思任法实力大增,朝廷若再不讨伐思任法,必有损大明天朝上国的威严,毕竟示弱于小夷,并非上策。
最终,朱高煦赞同了大都督府众武将的意见,决定严惩反复叛乱的思任法。
之所以不是剿灭,而是他另有谋划,只是不方便对众臣明说。
朱高煦表示刑部侍郎何文渊说的也有道理,麓川乃南陲之地,那里山林密布,不适合战马驰骋,且一次发兵三十万人,未免劳师动众,小题大做。
因此,他觉得可以派一支数万人的精兵,由有多次南征得胜经历的英县公张辅统领,把思任法打怕、打残,让他再也不敢对抗朝廷。
众臣听了朱高煦所言,皆高呼陛下圣明。
此次会议结束后,朱高煦单独留下了大都督府左都督张辅、右都督朱能二人。
朱高煦告诉张辅,他希望张辅这次南征,除了收复各个土司的失地之外,还要把麓川的思任法与东吁的吞秃鲁往南赶。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说白了,他就是要让这两股势力南下去祸害暹罗国或者真腊国、占城国。
同时,朱高煦又告诉朱能,他会让朱能去交州坐镇,届时会调精兵给他用,让他派兵把举兵叛乱的老挝宣慰使“万象王”刀孟泰与交州当地豪族“平定王”黎利往南赶。
换言之,即是让“万象王”刀孟泰南下去祸害真腊国,让“平定王”黎利南下去祸害占城国。
待时机成熟后,大明会发兵三十万,一举消灭祸乱扶南半岛的思任法、吞秃鲁、刀孟抬、黎利等反叛势力。
然后把整个扶南半岛收入大明疆域版图。
为了防止日后扶南半岛再起叛乱,届时他会派大将世代镇守麓川、澜沧等地,一如世镇云南的沐家故事。
张辅、朱能二人闻言,极为震撼,皆行跪拜大礼,高呼陛下英明。
尤其是有过多次南征经历的张辅,内心更是无比激动,世镇一地正是其夙愿。
朱高煦当然知道历史上的张辅就是以未能世镇安南而抱憾终身。
此次他打算给张辅这个机会,只要大明混一扶南半岛,他不吝啬让张辅世镇麓川。
至于他让朱能去坐镇交州,乃是有意要给朱能一个立功的机会,将来好凭此功让朱能也去世镇一地,以此来激励其他的勋臣武将。
对于朱能世镇的地方,朱高煦都想好了,那就是澜沧之地,即老挝宣慰司。
若是薛禄、陈懋将来也能在南征期间立下大功,朱高煦同样也会让二人分别世镇一地。
乾熙十四年十月底,朱高煦以大都督府左都督英县公张辅挂平蛮将军印,云贵一军戎政提督赵安、云贵二军戎政提督蒋贵、云贵三军戎政提督任礼为左、中、右参将,王骥、陈怀、高士文为参谋,领兵十万,进讨思任发。
十一月中旬,张辅誓师分三道进取。
参将赵安、参谋王骥自孟养抵达孟定,在木邦、车里会师。
张辅同参将蒋贵、参谋陈怀率领中路,抵达木邦边境。
参将任礼、参谋高士文等自下江、夹象石合攻,迳抵上江。
明军进攻二日后不下,恰逢大风,张辅下令纵火焚栅,大破麓川战兵,拔上江寨。
麓川将领刁放戛父子俱亡,刁招翰全家自焚,明军生擒刁门项,先后斩首三万级。
上江平定后,麓川数万战兵败逃木邦,欲与思任法主力汇合。
十二月,张辅等取道孟定,至孟琏,令营指挥江洪等以八千人进攻思任法粮仓守军。
思任法乘险以两万人相